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项目类型 项目简介 项目数量 涉及专业与产业方向
2023年6月批次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此项目主要面向高校有关院系,依托研究院现有孵化体系内项目基础,由企业提供软、硬件设备或平台,研究院与学院签署实践基地建设,并开发有关的实验教学资源,提升实践教学水平,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包括时间、期限、地点、数量、岗位、待遇等),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的管理,不断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质量,培养核心应用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实现科研、教学与社会行业服务的顺畅衔接,为构建“政、校、企、协”人才培养体系提供支撑。 5 新材料、智能制造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立足公司现有研发基地及生产基地,就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方面,支持高校在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与重大项目实践探索。通过产学合作与院校共同探索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1)新能源方向:基于海水淡化节能降耗及与新能源技术耦合;合理化、智能化的膜清洗方案;海水淡化膜微生物污染预防等优先立项;(2)新材料方向:基于海水淡化系统低温运行问题(产水量、膜寿命);超低温高分子材料开发等优先立项;(3)智能制造方向:自动化、智能化养鸡设备开发;门窗行业用3D设计软件开发;超低温新技术:碳氢制冷剂和自复叠技术相结合;可伸缩式吹灰器开发;恒压恒流电磁阀开发;一种小型化、大扭矩、高精度电动阀门开发等优先立项。 13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
创新创业联合基金 结合当前国家新能源、新材料及智能制造的发展政策,与产业应用热点相结合,结合研究院发展动态,以传统能源原材料向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的广泛应用为转化方向,重点扶持优秀创新创业项目。 5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本项目重点支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注重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课程建设的创新性、示范引领性和推广性。将企业的前沿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当中,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突出实际操作能力,扩充教育课程资源,培养知识与技能相结合、技术与管理相结合、能力与素质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建成一批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教案和教学改革方案,为人才的培养做支持。 7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
师资培训 将公司研发过程中应用的理论和实验数据资源及时更新到老师、学生的日常科研中,完成教学与师资培训,提高“理实一体化”,协助培育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优秀教师,为人才建设积聚力量。培训的重点方向为 “智能制造装备”。 7 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
2023年5月批次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本项目主要面向“新能源”、 “新材料”、 “智能制造装备”等相关专业,依托研究院现有孵化体系内项目基础,研究院与学院签署实践基地建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包括时间、期限、地点、数量、岗位、待遇等),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质量,培养核心应用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实现科研、教学与社会行业服务的顺畅衔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10 新能源、储能技术、智能制造装备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聚焦“新能源”、“储能技术”、“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打造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培养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人才,形成可推广的学科建设改革成果。以下方向优先立项。新能源方向:(1)基于海水淡化节能降耗及与新能源技术耦合;(2)合理化、智能化的膜清洗方案;(3)海水淡化膜微生物污染预防;新材料方向:(1)基于海水淡化系统低温运行问题(产水量、膜寿命);(2)超低温高分子材料开发;(3)光伏材料能源转化率提升;智能制造方向:(1)自动化、智能化养鸡设备开发;(2)门窗行业用3D设计软件开发;(3)超低温新技术:碳氢制冷剂和自复叠技术相结合;(4)可伸缩式吹灰器开发;(5)恒压恒流电磁阀开发;(6)一种小型化、大扭矩、高精度电动阀门开发。 25 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新能源”“储能技术”(开发与应用实践,与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相关)、“新材料”(分析与应用实践,与功能与结构相关)、 “智能装备制造”(理论与实践,与智能机器人系统相关)等方向,将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当中,优化教学体系,并支持高校在这些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建成一批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教案和教学改革方案。 15 新能源、新材料、储能技术、智能制造
师资培训 将基于公司研发进程中的理论和实验资源应用到教学相关课程中,完成教学与师资培训;培训内容的重点方向为 “智能制造装备”。 10 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
2022年5月批次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是面向高校新能源、新材料、新文科、智能制造装备、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学院,通过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针对学生的兴趣、技术能力及综合能力提供相关的校外兼职和实践岗位,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增强学生对自己专业相关行业技术的深入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中必要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10 智能制造类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包括“新能源的开发、检测、存储、应用等”、“新材料的发现、合成、应用等”、“现代理念建设、学科门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广等”、“软件开发及技术推广等”、“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推广等”、“公共卫生”等,支持高校在这些领域的关键技术理论研究、技术突破与重大项目实践探索。 15 新能源、新材料、人文社科类及智能方向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主要面向“新能源的开发、检测、存储、应用等”、“新材料的发现、合成、应用等”、“现代理念建设、学科门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推广等”、“软件开发及技术推广等”、“智能制造装备研发、推广等”、“公共卫生”等专业领域,围绕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跨领域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爱国人才。依托研究院现有软硬件条件,重点支持高校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专业领域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协助高校构建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更新教学内容;产、学、研、用一体,改变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促进科技成果走进企业,服务传统企业实施升级改造。 15 新能源及新材料和人文社科类教改
2022年3月批次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包括“新能源”(开发与应用实践,与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相关)、“新材料”(分析与应用实践,与功能与结构相关)、“智能装备制造”(理论与实践,与智能机器人系统相关)、“公共卫生”(预防与治疗,与预防、监控和治疗相关)等方向,将前沿的技术和产品引入教学当中,优化教学体系,并支持高校在这些领域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建成一批高质量、可共享的课程教案和教学改革方案。 10 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领域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公共卫生”等相关专业,依托研究院现有孵化体系内项目基础,研究院与学院签署实践基地建设,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导向,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岗位(包括时间、期限、地点、待遇等),高校和企业共同制定有关管理制度,共同加强学生实习实训过程管理,不断提高实习实训效果和质量,培养核心应用人才和科研领军人物,实现科研、教学与社会行业服务的顺畅衔接,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 5 新能源、新材料、公共卫生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围绕目前产业的热点技术领域,包括“新能源”(开发与应用实践,与新能源与储能技术相关)、“新材料”(分析与应用实践,与功能与结构相关)、“智能装备制造”(理论与实践,与智能机器人系统相关)、“公共卫生”(预防与治疗,与预防、监控和治疗相关)等,支持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研究与实践,打造产学研融合的教学模式,形成可推广的学科建设改革成果。 10 新能源、新材料等专业领域
2021年7月批次
师资培训 围绕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面向机器人、人工智能及智能制造等机器人相关专业,开展课程研讨、技术培训和突出贡献奖励等几个方面的工作,编写符合机器人产业发展领域的,满足高校机器人相关专业的创新型师资教学的培训课程及培训实施方案。通过师资培训的实施,为高校培养既深谙产业技术实践应用又精通机器人技术理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全面提升一线教师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 25 机器人工程、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自动化相关领域
2021年5月批次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 实践条件和实践基地建设项目是面向高校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专业学院,通过与高校共建实践基地,针对学生的兴趣、技术能力及综合能力提供相关的校外兼职和实践岗位,通过在企业实习实训,增强学生对自己专业相关行业技术的深入认识,使学生能够掌握行业中必要的技术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就业创业奠定基础。 15 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专业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专业领域,围绕制造强国战略实施,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养符合国家发展需要的跨领域复合型、应用型、创新性爱国人才。依托研究院现有软硬件条件,重点支持高校新能源、新材料、工业机器人、海洋工程装备、智能制造装备等领域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协助高校构建适合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更新教学内容;产、学、研、用一体,改变高校教学内容及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促进科技成果走进企业,服务传统企业实施升级改造。 25 新能源与储能技术、新材料、机器人与装备制造等相关专业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项目主要面向新能源、新材料、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专业领域,支持高校开展研究与实践,结合研究院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路径,结合高校专业发展,深入开展多样化探索实践,推动与学校联合办学、协同育人、促进就业、合作发展,形成可推广的建设改革成果。 10 新能源、新材料、社会事业与公共安全等相关专业

资料下载

企业宣讲

师资培训

优秀项目案例

项目立项名单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公司名称 承担学校 项目负责人 项目类型 批次
202102152001 新工科背景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阳理工大学 赵菁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2 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状况及引导策略研究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哈尔滨工程大学 冯珊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3 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与产业化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东北石油大学 史雪冬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4 新工科背景下能源动力 化机交叉融合学科建设探索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王学敏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5 高校校史文化思政育人视阈研究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秦莹莹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6 新工科背景下嵌入式创新实践平台建设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房海秋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7 芳纶纤维改性制备锂硫电池隔膜的研究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岛科技大学 宋晓明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8 磁纳米流体高效能源利用实践探索及创新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岛理工大学 张西龙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09 新文科视域下虚拟仿真技术在服装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青岛理工大学 王馨雨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
202102152010 “新文科 课程思政”背景下《宏观经济学》课程案例库建设研究 大工(青岛)新能源材料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山东财经大学 朱世英 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2021年第二批